地理的实习报告范文汇总九篇
在当下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的实习报告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的实习报告 篇1一、前言
1、实习目的
本次的野外地质实习针对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5级学生,地理地质实习报告。
这是一次地质启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认识实习,重点要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短期的野外实习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通时通过实习巩固学过的《普通地质学》的课堂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2、北京概况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北接滦平、丰宁、赤县和承德等县;西临怀来、涿鹿等县;南临涞水、涿县、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县、市;东与大厂、香河、三河、兴隆和天津市的蓟县为邻。东南是一块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称北京平原,其形状很象一个向群山丛中突出的海湾,故有“北京湾”之称。北京城座落在北京湾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纬39度28分,北到北纬41度05分,西起东经115度25分,东至东经117度30分,南北横跨纬度1度37分,东西经度相间2度05分。北京地处中纬地带,气候具有明显的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的带性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脉绵延,山峰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为全市最高点。地貌呈明显的层状结构,山区河流多为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洵河和拒马河。
北京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曾发现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顶洞人遗址,实习报告《地理地质实习报告》。全市面积16807.8平方公里,辖九县十区,人口达1000多万,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交通运输枢纽。
3、实习路线
本次实习共有五条路线。
6月25日:灰峪村口的采石场-->灰峪村北西向一山坡-->灰峪东山腰处-->灰峪东山梁处
及从军向北,向西远眺-->军庄火车站南,铁路剖面-->铁路隧道附近6月26日:军庄以西,永定河边的陈家庄-野溪附近-->下苇甸村西公路边-->河东铁路东面-->铁路隧道北口一带6月27日:昌平一号隧道-->龙山顶-->十三陵水库6月28日:房山区石花洞6月29号:周口店山口村东侧-->羊屎沟口-->东山口花岗岩采石场
附:交通位置图
二、地层
北京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迭系及上白垩统外,其它地层都有发育,总厚度达六万米以上。
1、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很广。
元古界的特点是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发育的第一个盖层,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沉积岩系。底部下部岩性以碎屑岩(砾岩、砂岩、页岩)为主,夹有白云质灰岩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学岩(白云质灰岩、页岩等)为主,夹有少量的粉砂岩。
(1)青白口系(Zq)
[1]下马岭组(Zqx)
本组特点是浅海相灰色,、黑色、黄绿色粉砂岩——页岩组成频繁、明显的沉积韵律。岩性变化较稳定。沉积厚度116-458米,由东向西有逐渐增厚的趋势,青白口以北最厚。
[2]长龙山组(Zqc)
本组底部为含砾粗石石英砂岩;下中部为灰白色薄——厚层石英砂岩(局部为长石石英砂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粉砂岩,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黄褐、灰绿色薄——中层含砾铁质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含海绿石;顶部为暗紫、灰绿及黄绿色页岩。与下马岭组假整合在不同层位上。厚约20-191米。
[3]景儿峪组(Zqj)
本组底部为石英粗砂岩(含灰岩角砾),呈现沉积间断特点;下部为灰色中至厚灰层岩或白云质灰岩;中部为黄绿色薄层泥灰岩或白云质泥灰岩夹灰色灰岩透镜体
;上部为灰白、灰黄、紫红、黄绿色薄层板状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致密细腻,具有泥质条带及缝合线构造。厚约76-204米。
2、下古生界
北京的下古生界岩性基本稳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够丰富,代表一种典型的稳定浅海沉积。本区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而上奥陶统及志留系(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豹皮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和纯厚石灰岩等,总厚约1600余米。
(1)寒武系
下分三个统;
(1.1)下寒武统
[1]昌平组即府君山组
本组主要由豹皮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石所组成。
岩性横向变化大,厚约13.5到95米。
[2]馒头——毛庄组
本组下部为角砾状泥灰岩,含角砾泥灰岩;中部为紫红色页岩夹砂质页岩,泥质白云岩与白灰质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砂质页岩、页岩及绿色页岩,夹薄层细粒结晶灰岩。与昌平组(府君山组)为整合接触,但局部有沉积间断。厚约50-185米。
(1.2)中寒武统
[1]徐庄组
本组以鲕状灰岩为主,可划分为五个沉积韵律。每个韵律起始于细砂岩,经鲕状灰岩与细砂岩或泥质条带灰岩互层,到大量的巨厚层鲕状灰岩出现结束。厚约60-100米,与下浮地层整合接触。
地理的实习报告 篇2一、地貌学的意义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及表层的物质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空间分布、成因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及科技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地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地貌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作为人类对地球家园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态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预、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研究地貌方法的叙述,突出野外的现场工作、实验室分析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
二、 花岗岩地貌
< ……此处隐藏22133个字……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两周后,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单元,也做了一次单元模拟题,经过这次试卷的分析,我更全面地了解了自己的学生,这个时候,我又采取了另一个措施,我把学生分为四个档次,一档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稳定的,二档的是成绩好但是不稳定时时浮动的,三档的是成绩良好的,四档的是刚刚及格甚至不及格需要加强辅导的。课后也会按档次分别安排可也任务,让每位同学依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分数。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我受益匪浅,对教师这个角色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
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更深的了解的了自己的不足,该往哪个方向而努力,这些都是以前所不了解的。通过一个月的交往,学生和我也日益亲密。我也了解了教师的伟大,教师工作的神圣,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将来的岁月里,我一定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做好自己的工作。
地理的实习报告 篇9前言
本次实习时间为20xx年5月12日至20xx年6月2日期间的每个周六、周日,历时7天。实习地点主要为南京地区,包括南京老山、阅江楼、三汊河口、武定门节制闸、玄武湖、紫金山、中山陵景区、桂子山石竹林、镇江北固山、扬州蜀港、幕府山等地。参加的人员包括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资源学院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及带队老师等共260人左右。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
1.熟悉并掌握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认识南京地区的地理概况,并对地理学有一个综合的认识;
3.掌握南京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水文状况、气候状况、人文状况和生态状况;
4.了解与熟悉依据地理现象进行地理思考和编写实习报告的基本方法、内容和过程;
5.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本次实习,获得对主要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生态、人文等,运用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本次实习是一次广泛系统的地理学教学实习。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一、南京地区
(一)地理位置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南靠宁镇丘陵,西倚皖赣山区,北连江淮平原。长江流经南京地区,同时还有秦淮河。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内长约95公里。秦淮河全长103公里。
(二)地质地貌
南京地区地貌类型丰富,有山地、丘陵、河川、湖泊等地貌景观,是地貌学实习的良好基地,同时该地区第三纪古地貌的特征明显,更便于我们认识学习地质构造的特点。南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南京还有许多山体,比如老山,紫金山等。
(三)气象气候
南京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受东南季风强弱、台风影响。南京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较深,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天气炎热,雨水充沛,雨热同期(30天左右),此时南京很是闷热。南京闷热的另一原因是其北部是秦岭山地,成谷地地形,山顶有风,而处于谷中的南京则少风。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
南京的气候具有明显的特征:四季分明、夏热冬寒、天气气候现象多样、气温年度变化大、雨量充沛,有明显的干湿季节。
(四)植被、土壤
南京地区的土壤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和草甸土、菜园土等(非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南京地区植被根据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和外貌特征,分为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及灌丛、草地等几个基本类型。
(五)人文概况
南京,古称金陵,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这里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主要有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等)、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以玄武湖、秦淮河、梅花山为代表)、现代文明的休闲娱乐(汤山温泉等)??共同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园林城市风貌。
二、镇江、扬州地区
(一)地理位置
镇江位于北纬31°37′-32°19′,东经119°27′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北揽长江,西接南京,南与常州、无锡、苏州串联构成苏南经济板块,处于上海经济圈走廊。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位于东经119°01′-119°54′、北纬32°15′-33°25′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
(二)地质地貌
扬州北部地形为丘陵,东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镇江境内宁镇山脉、茅山山脉蜿蜒起伏,是江苏西南低山丘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山”字形地质构造。镇江境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完整,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主要出露在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等。镇江的地层因出露明显,保存良好,多处被命名为标准地层。
石灰石是岩性土壤,分布在低山丘陵的山腰,面积7.1万亩,镇江的船山石灰石矿是江苏最大的石灰石矿区。紫色岩土仅仅在镇江的句容境内有零星分布,开发利用的不多,面积1.11万亩。全市土地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20xx年末,157300公顷,其中,市区41770公顷,丹阳市54970公顷,49220公顷,扬中市11340公顷。
(三)气象气候
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088.2毫米,其中梅雨量263.3毫米,日照时数20xx.9小时,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0.1℃。20xx年降水冬季特多,夏季偏多,多次出现连阴雨天气过程,为湿润年;气温和日照均正常。镇江、扬州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雨。
(四)植被、土壤
镇江、扬州地区低山丘陵以黄棕壤为主,黄棕壤分布于宁镇山脉和茅山丘陵,面积111.40万亩,占总面积的29.7%。岗地以黄土为主,平原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水稻土是全市的最主要土壤,分布广,面积大,有244.81万亩,占总面积的65.25%。
文档为doc格式